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让水更清、岸更绿
聚焦水环境治理
水是生产之本、生态之本、生命力之本。
厦门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发祥地和率先实践地。历届厦门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打造了高品质、高颜值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厦门图景”。 ”。
集美区市政园林局深刻领会“厦门实践”精神,继续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坚持把截流清理污水源头作为首要工程和核心水环境管理内容。污水处理能力大幅提升,管理老管网混杂错接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入江入海点、杏林湾九天湖水质明显改善。日常监管、法律处罚等管理措施切实加强……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高。一幅“城与水共生、人与水和谐”的美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狠抓根源整治,雨污管网升级改造
一是溯源排查。建成区排水管网溯源排查工作已全面完成,累计排查面积57.2平方公里,管网长度4916公里,涉及居民小区1167个。管网分布、病害、混接等情况已基本了解。
二是以管网改造为重点。在溯源调查的基础上,对集美桥营、灌口后溪、杏林、兴宾三大片区进行了排水管网改造。总改造面积47.44平方公里,消除管网缺陷61452处,解决混合连接21315处。存在内涝点、断管等“老大难”问题49个。
三是以企业整顿为重点。通过现场指导、限期整改、联合执法等方式,重点对后溪工业集团、灌口机械工业区、集美北工业区、杏林等重点区域内部雨污管道进行整治和改造老工业区等重点区域。共整顿企业695家,补发排水证193张。
金源溪管理成果
装修前
装修后
着力扩大和提升能力,提高污水处理质量和效率
一是新建和改造两座大型污水厂。采取“一厂一策”措施,进一步推动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配合市部门推动前场污水处理厂一期、二期、集美污水处理厂四期建成运行,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6万吨/日。
二是支持提升四大干线。配合市政部门建设中亚城铁山二号、集美北大道3条污水主管19公里,实现前场污水处理厂配套污水管网全连接,有效解决超负荷运行杏林污水处理厂问题。迁移集美大道污水主管1公里,确保后溪镇、文教区、厦门北站地区生活污水顺利输送至集美污水处理厂。
三是新建、扩建9座转运泵站。滨水西岸、九天湖、杏林湾B、三南路、新城核心区等5个小型污水处理站改造为污水提升泵站,污水转至前置污水处理厂处理。新建软三5号泵站,扩建铁山2号、汽车城、吉大等3个泵站。中转能力由10万吨/日扩大至32.5万吨/日。
东林排洪沟整治
治理之前
治理后
治理之前
治理后
着力补齐短板,农村污水处理加快推进
一是加强污水管网改造。采用“一村一策”方式,完成全区78个农村污水改善治理项目任务。每户卫生间、厨房、水槽均按照统一标准配备污水收集管道,然后进入市政管网或农村小型污水处理站进行集中处理。入户接通率达到95%以上。
二是加强设施在线监控。建立健全全区12个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时在线监测系统,并接入市生态环境局执法支队平台,监测进出水水质、水量及运行状况建设处理站,确保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出水水质符合标准。
三是加强小微水体整治。按照不低于五类水体标准,改造小微水体60个。按照“三有”标准(人、资金、效果),全面推进小微水体管理维护常态化,实现“三无”目标(污水不直排、无漂浮物)水面无物体,岸边无垃圾)。
四是强化日常监督评价。为规范集美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长期运行维护和管理考核,集美区市政园林局制定了《厦门市集美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标准化运行维护考核办法》 ”根据实际情况,委托第三方专业单位对各乡镇(街道)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标准化运行维护情况进行评估,每季度进行考核。
治理之前
治理后
天马溪防洪沟整治
水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努力、持之以恒。新的征程上,集美区市园林局将继续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指导和行动指南,以水为墨,以绿色为主题,持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并帮助创建清澈的河流。集美水平、岸绿、风景秀丽,是一个宜居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