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近日,深圳市圆融七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圆融七星”)宣布完成C1轮1亿美元战略融资,由国内领先整车厂独家投资。投资界从内部人士处获悉,主机制造商为长城汽车,已到位1亿美元。
该公司的幕后黑手是1985年后的博士周光。他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得学士学位,随后前往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开始了自动驾驶行业的职业生涯。 2019年,周光回到深圳创业,创立了圆融七星。截至目前,融资总额已超过5亿美元。
通过圆融七星,我们不仅看到了风起云涌的自动驾驶行业,也见证了深圳这座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之城的崛起。
始于清华,1985年后博士创业
长城刚刚投入使用
回想起来,在四川长大的周光从小就对机电产品感兴趣。家里的电器、玩具他几乎都拆装过。他从初中就开始接触编程。还在高一的时候,他就参加了第三届全国青少年计算机机器人大赛。尽管当时他连教练都没有,但他最终还是获得了金牌。
本科时,周光进入清华大学“基础科学班”,迷上了数学和物理。他曾经说过,机器学习的很多逻辑都离不开数学。之后,周光前往美国留学,在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攻读人工智能博士学位,同时在德州仪器基尔比实验室领导自动驾驶机器人项目。 2016年毕业后,他加入了百度研究院自动驾驶部门,从此与自动驾驶结下不解之缘。
2019年,周光决定回国创业。谈及创业初衷,他认为中国的机会在于物理AI的数据获取。只有有了机器人和设备,我们才能生成数据,形成超级智能。 “我希望回国创业时,能够将自己的AI技术背景与国内产业链的优势结合起来。” ,从而推动通用人工智能在物理世界的实现。”
不久,圆融七星在深圳正式成立。公司名称源自《诗经》,意为“大军出发”。
早在2020年,圆融七星就开始布局“无地图”解决方案;两年后,其DeepRoute-Driver 3.0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正式发布,不再依赖高精度地图,使用无地域限制;今年4月,圆融七星推出了基于端到端模型的智能驾驶平台DeepRoute IO。在此基础上,圆融七星正在开发基于NVIDIA Thor芯片的VLA(Visual-Language-Action)模型。
在最近的一次媒体沟通会上,周光回忆道,当他联系第一个客户时,客户并不相信这是一个没有计划的计划。于是圆融七星进行了一次“卡车实验”,即客户随意指定一个位置,托盘将测试车拉到那里,然后测试车就地开始运行。最终,经过在县城、小胡同、内部道路的测试,圆融七星得到了客户的认可。
官方信息显示,圆融七星的团队目前有800多人,计划已量产近2万辆。正在与多家车企共同推进十余款车型的量产合作,其中包括长城新蓝山车型、10月底上市的智能精灵5号等。与此同时,圆融七星正在探索基于端到端模式的新商业化路线,以量产车辆实现Robotaxi规模化运营。
谈到IPO规划,周光表示,无论是融资还是IPO,都是一个实现长期目标的过程。 “如果这个过程是必要的并且对公司有利,我们就会这样做。”接下来,或许我们可以期待一下。深圳下一轮自动驾驶IPO诞生。
深圳崛起,VC/PE云集
一度濒临发不出工资
圆融七星背后的融资故事相当精彩。
追溯到成立之年,圆融七星首先获得了复星锐正、云启资本、松鹤资本、耀图资本、七喜投资、贵邦资本的天使轮融资;随后完成近5000万美元Pre-A轮融资,由复星锐正领投,云启资本、VentechChina等机构跟投。
谈及当年的融资,复星锐正资本董事长金华龙曾表示,复星锐正从2016年开始关注自动驾驶系统技术及核心零部件产业链,坚定看好自动驾驶的发展趋势。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 “自动驾驶是国家目前重点扶持的产业,市场空间巨大。
一年后,圆融七星完成A轮融资,由东方富海、复星锐正、云启资本投资。但很快资本寒冬袭来,自动驾驶行业进入低谷。很多创业公司都遇到了现金流困难,圆融七星也不例外。在接受《每日人物》采访时,周光曾透露,到2020年初,“发完那个月的工资我就没钱了”。
其间,他密集会见投资机构。直至2021年9月,圆融七星宣布完成3亿美元B轮融资,由阿里巴巴领投,时代资本、复星锐正、云启资本、尧图资本跟投。值得一提的是,圆融七星投后估值突破10亿美元,正式加入独角兽行列。 2022年,圆融七星完成另一轮B+轮融资,但没有向外界透露更多相关信息。
回顾圆融七星的崛起,离不开深圳这座城市。周光曾坦言,深圳的包容性环境和产业链支撑是他决定在这里扎根的重要因素。他认为,深圳地处大湾区,拥有完整的汽车电子产业链,具有技术和生产优势。同时聚集了更多的国内外科技人才,可以为公司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
例如,圆融七星与上下游行业参与者共同打造“量产生态圈”,其中包括许多深圳企业。与深圳企业沟通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沟通效率非常高。能够快速满足圆融的需求。与上海及同类城市的供应商相比,交货时间将缩短至少2天。
此外,周光认为,深圳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营商环境也为创业者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尤其是在智能驾驶、人工智能领域。
“深圳在营商环境建设和发展中始终能够审慎对待科技创新企业,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租金、补贴和税收优惠。其中,深圳市各级政府部门认真听取了响应了我们的诉求,给了我们政策上的支持,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更好地投入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
为什么是深圳?
通过袁榕的一路走来,深圳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格局已一一浮现。
事实上,深圳是国内最早启动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的城市之一。早在2010年,就出台了一系列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也在深圳聚集了大量的新能源汽车。汽车、零部件及上下游配套企业齐全。
这里不仅有比亚迪,还有华为、大疆、汇川科技、速腾钜创、友嘉创新、贝特瑞等一大批产业链优质企业。正是他们,让深圳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最完整的城市。
最近一次轰动是在今年八月。华为旗下银网公司连续获得阿维塔科技、大力士汽车投资,总金额达230亿元。以此计算,估值高达1150亿元。近年来已成为深圳最大的投资公司。最大的新独角兽。
官方数据显示,2023年深圳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增加值将达到763亿元,同比增长38.2%,位居“20+8”产业集群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量方面,2023年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量将达到173万辆,首次位居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
截至2024年5月,深圳累计开通测试示范道路944公里,向19家企业349辆智能网联汽车发出1037份道路测试示范申请通知。与2023年底相比,开放道路里程增长12.65%,车牌数量也增长48.14%。在今年7月公布的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名单中,深圳是首批入选的城市之一。
不久前,深圳市智能网联汽车政府监管平台招标结果公布。根据招标内容,该项目不仅是国内首个城市级车路云平台,也是首个覆盖智能网联汽车全链条、全周期的项目。政府管理监管平台预计2025年底前建成并投入使用。
那么,行业腾飞的密码是什么?
友嘉创新创始人刘国庆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深圳拥有非常好的人力、供应链、产业资源,这些对于企业来说都至关重要。在刘国庆看来,“这是一座有很大想象空间的城市,这也是深圳所独有的。深圳尊重创业、尊重人才,拥有大量成功的创业案例。”
具体来说,深圳依托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形成了以比亚迪为主链的“三电”、“三智”产业链,以及充电桩等配套产业。深圳目前拥有2.4万家新能源和数字能源企业,以及比亚迪在坪山区和深汕合作区的百万级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深圳的政策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 2022年6月,深圳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纳入全市重点发展“20+8”产业集群;同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规定》正式生效,首次对智能网联汽车进行规范。对通行登记、上路行驶、交通事故权责归属等事项作出了具体规定;随后,深圳市八部门联合发布《深圳市促进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
今年6月,深投控基石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顺利通过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注册程序。这是深圳首只正式注册的“20+8”基金。该基金投资于全产业链,重点投资深圳地区企业以及国内其他地区可引进深圳的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企业。该基金总规模50亿元,由深圳市引导基金投资有限公司、深圳汕头引导基金等8家公司共同出资设立。
行业日新月异,精彩不断。它的背后不仅有奋斗和逆袭的故事,也往往决定着一座城市的命运。此时此刻,我们正在见证无数这样的行业故事正在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