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涪陵三线建设(上)
我国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是从第三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开始的。 “大跃进”、自然灾害、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对华经济援助协定等因素造成的经济困难,经过20世纪60年代初的调整,有所缓解,但工农业生产尚未恢复,百姓缺粮。少穿的情况依然十分严重。 1963年,中央计划领导小组在研究制定国民经济中长期规划和“三五”规划问题时,明确“三五”规划的目标是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温饱问题。
然而,20世纪60年代复杂的国际环境直接影响了中国的经济战略决策。当时,大陆硝烟弥漫:台湾蒋介石当局在美国的军事援助下,利用大陆经济困难,不断进行军事骚扰,企图反攻大陆;美国制造“北部湾事件”,对越南北部进行大规模轰炸,点燃战火。在中国南部边境,印军不断从中印边境东西两侧侵入中国领土,进行无端挑衅;苏联向中蒙边境地区派出重兵,战略导弹直指中国。
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如果爆发战争,中国的经济建设将遭受重大打击和巨大损失。中共中央在调整国民经济的同时,也日益关注战争因素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为此,毛泽东在1964年5月15日至6月1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只要帝国主义存在,就有战争的危险。我们不帝国主义参谋长不知道现在该打什么,“决定战争最后胜利的不是原子弹,而是常规武器”。考虑解决针对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问题,确立一二三线战略布局,加强三线建设,加强防御第三线工业基地。还有一些军事工业也应该建在第一线和第二线,每个省都必须有一个军事工业,制造自己的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迫击炮、子弹、炸药,有了这些东西就可以了。放心。由此,三线建设被提到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会议正式作出集中力量搞好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
那么,所谓的第一、二、三行是什么意思呢?它是按照中国地理区域划三线所形成的区域,中国大陆的国界根据其战略地位的重要程度(即被外敌入侵的可能性)向内陆收缩。三线地区主要包括西南和西北地区。它们实际上是中国西部除新疆、西藏以外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其中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西部省区以及山西、河南、湖南。 、湖北、广东、广西等后方省区,共13个省区。一线地区主要包括沿海、边境一线省份和地区。第二行是指第一行和第三行之间的中间地带。另外,三线又分为“大三线”和“小三线”。西南(四川、贵州、云南)和西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俗称“大三线”,靠近内陆的各省腹地俗称“小三线” ”。
重庆凭借雄厚的工业实力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国家“大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重庆三线建设规划组成立于1964年9月中旬,遵循“靠山、分散、隐蔽”和专业协作的原则,结合重庆周边地区的地理条件和资源条件,以及生产根据各个行业的特点,将城市划分为城市。开展区内外产业布局规划。其中,城外产业布局大致分为五个区域,其中长寿、涪陵、垫江地区的化工产业,依山傍水,天然气、电力资源丰富;包括涪陵及以下、万县、云阳、奉节至巫山,船舶工业将布局在沿江回水较多、水位较深的地区。
1965年2月21日,中央批准第五机械工业部《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工业生产基地建设方案》,标志着兵器工业第三梯队建设的开始。紧接着,中央、国务院批准成立西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加强对三线建设的领导。此后,根据中央指示,成立了重庆地区常规武器保障建设指挥部,具体负责重庆地区的三线建设。同时,还成立了重庆地区物资、交通、电力集团,组织安排物资、交通、供电、二类机电产品供应。此前,重庆与涪陵区等5个特区联合成立重庆区域三线建设支援委员会,共同协商解决支援工作中的问题,在用工、就地材料、三类等方面密切配合材料、生活用品。一、大力支持三线建设。
以上介绍了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接下来说一下涪陵的三线企业。
20世纪60年代,三级企事业单位陆续从上海等地迁往涪陵建厂(厂),其中包括816厂(白桃)、国营海陵123厂(市内清溪沟)、向阳厂(堺)、红星金属结构厂(石马)、伟东仪表厂(镇南)、化油器厂(容桂)、712设计院(北盐)、红旗仪表厂(临石)等10家企业。但其中的816厂(白桃)、红星金属结构厂、国营海陵123厂、化油器厂等4家已全部更名,不再叫原来的名字。在这里,我就讲一下这四家工厂的前世今生,让大家对涪陵的三线企业有一些认识和了解。
首先,最著名的就是816厂。原名国营第816厂,位于涪陵区白桃街道。是二机械工业部三线建设时期所属核军工企业。
20世纪60年代,中国面临苏联的核威胁。毛泽东主席说:“我们不仅需要更多的飞机、大炮,而且还需要原子弹。当今世界,我们要想不被人欺负,就必须有这个东西。”因此,中共中央决定在建设第一个核原料基地甘肃404厂(生产“重水”的军工企业)的同时,要建设第二个核原料基地三线腹地的工业基地,需要靠山才能进入。
1966年9月,中央军委第十八次会议批准在四川省涪陵县白桃镇建设原子能反应堆及化学后处理工程,代号“816工程”。这是我国第二个核原料产业基地的建设。当年10月15日,周恩来总理批准实施该项目。
“816工程”是在白涛金子山深挖洞,建设原子核反应堆。这个核反应堆是石墨水冷反应堆,主要生产钚239核燃料,为原子弹的生产服务。本项目为一个兼产发电的洞室工程。除了反应堆部分之外,它还有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核废物处理部分,其中包括废水和乏燃料棒等污染废物的处理。
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第54师担负着这一巨大溶洞工程的主要施工任务。该师5个团加1个工兵团划归该师,并配备1个车辆团和1个野战医院。共有3.5万人参加了施工战斗。数万名工程兵日夜奋战,挖洞长达八年之久。条件比常人想象的还要艰苦。挖掘土石方量达150万立方米。如果把这些碎石砌成一米见方的石墙,就有一千五百公里长。
后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民经济的战略调整,“816工程”的建设于1982年6月推迟。1984年6月,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 “816工程”全面暂停,转为民用生产。当时,85%的施工工作和60%的安装工作已在洞内完成。总投资达7.4亿元。如果投入一定的资金和工作,就可以完成核燃料的生产。
第一代816人与人民子弟兵一起,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世界最大人工溶洞的奇迹——“816工程”,为三线建设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凯歌的国防。
“816工程”建设期间,共有53名人民战士牺牲,18名人民战士病逝。他们安葬在白涛街一小片区域名为“一碗水”的革命烈士陵园。
结尾